Quantcast
Channel: 山姆伯伯工作坊 »動作介紹
Viewing all 8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死停地板啞鈴臥推:躲開肩膀疼痛、突破障礙點、消除牽反射

$
0
0

地板臥推是個很棒的動作,可作為啞鈴平板臥推之難度降一級(Regression)的動作,或者作為有經驗訓練者的一個主要動作。比起槓鈴或啞鈴的平板臥推,這動作對於肩膀活動範圍的要求較少,所以把它視為是一般平板臥推的降一級動作。

在Champion訓練中心,我們始終強調透過全活動範圍來進行動作,但前提是安全的情況。每位運動員身體的各個關節活動度不同,若有運動員無法以全活動範圍來進行動作,我們可能會縮短他的動作範圍,在他的個人條件下,有效率的進行動作。在可予許的活動範圍下進行鍛練,同時持續的增加活動度。

以啞鈴臥推的例子,對於肩膀有問題的運動員,可能指示他的手肘不要低於90度,或者我們讓他們做地板啞鈴臥推。一旦掌握了標準的地板啞鈴臥推,我們通常會漸進到更有挑戰性的動作,然而,若運動員仍然有活動度受限的狀況,通常會停留在地板上。

“死停(deadstop)”地板啞鈴臥推」是地板臥推的一個漸進動作,除了可以用來發展上肢的爆發肌力,同時摧毀傳統平板臥推的障礙點(Sticking Point)。

如何操作死停地板啞鈴臥推

動作愈重,要將啞鈴擺在起始位置就愈困難。所以我們先來提如何設置位置。首先讓身體置於二個豎板中間。豎板可以使用台階、槓片或是任何約大腿高度的器材。

先將一個啞鈴放置在膝蓋骨的上方位置,然後再將另外一個啞鈴也滑到另一邊腳的膝蓋骨之上。

當二個啞鈴都放置好之後,讓您的膝蓋往胸口方向抬,同時讓身體順勢往地上躺。您的肩膀應該平貼於地,手肘與身體呈現45度。而這就是動作的起始位置。

要進行這個動作時,先透過鼻子深吸一口氣,嘗試讓您的腹部充滿氣。緊縮您的腹部,然後開始將啞鈴推向天花板。而在放低啞鈴時,讓您的手臂及手肘完全停止在地面,這就是動作中"死停"的部份。當動作暫停時,請務必確定不要失去身體的張力。在手臂及重量完全停下時,用力將啞鈴推向天花板,彷彿天花板要掉下來一樣。

為什麼死停地板啞鈴臥推有效

重量完全的停在地面後,您為了把重量推向天花板,身體要學習如何在短時間內產生大的力量。動作中我們也去除掉身體的「牽張反射(Stretch Reflex)」。如果手臂觸及到地板後立即往上推,我們會用用一點牽張反射,但在這個動作中,我們完全沒有得到牽張反射的幫助。

如果您的臥推正尋求幫助,這可能是您訓練計劃中很好的動作。不管是進行槓鈴平板臥推或啞鈴平板臥推,大多數的運動員都卡在胸口上方的幾吋位置,這位置就是牽張反射消退的點,這個位置純粹依賴你的力量。

文章來源:Dead-Stop Dumbell Floor Press
加入臉書:山姆伯伯工作坊


三種您不曾試過的臥推動作

$
0
0

啞鈴臥推對於鍛練上肢是相當棒的動作,主要著重在於胸、肩膀及肱三頭。在此,我將分享三個版本的臥推動作,這三個動作都額外帶有不穩定的元素,因此有訓練核心的效果。而臥推的動作要點,細節請參考原文或找專業的教練給予指導:

1. 維持上背的緊繃
(Keep your upper back tight)

2. 緊縮臀部
(Squeeze your glutes)

3. 由腳進行驅動
(Drive through your legs)

4. 在推的時候,手掌向內或是呈現45度,手肘微曲
(Use a palm-in or 45 degree angle when pressing, and tuck your elbows slightly.)

5. 控制向下的動作
(Control the descent)

6. 肋骨下縮
(Keep your ribs down)

三個臥推的變化動作[One Arm DB “McGill” Press、Alternating DB Bench Press、One Arm KB Floor Press],直接來看以下的影片:

影片網址:http://youtu.be/bTMWGBPTSCY

1. One Arm DB “McGill” Press

動作由 Stuart McGill(研究背部疼痛的首席專家)所創造,當第一眼看到這動作時,可能認為跟標準的單手臥推一樣,但靠近一看,身體有1/3~1/2的部份是懸在凳子外面的,強迫要緊縮核心、激活臀部。這種方式來增加核心穩定度的挑戰有助於讓您背部更為健康。

請先確認您熟悉單手啞鈴臥推,再開始進行這個動作。剛開始,使用正常臥推重量的30~50%。

2. Alternating DB Bench Press

啞鈴交替臥推,靜態支撐啞鈴時不僅增加TUT(Time Under Tension)及動作的難度外,同時強迫動用核心肌群來穩住身體。正常臥推的重量減去25~40%開始,讓身體習慣不穩定的感覺。

3. One Arm KB Floor Press

壺鈴單手地板臥推。動作的活動範圍較短,對於肩膀是更為友善。而動作移除掉下肢助力的部份,強迫依賴更多的上肢力量。

我是TGU的粉絲,而壺鈴單手地板臥推是動作的一部份,是我虛弱的環節之一。而壺鈴單手地板臥推確實有助於我TGU的表現,現在我可以進行36公斤的TGU。

影片網址:http://youtu.be/S4FkwP–phs

文章來源:3 Pressing Movements You Haven’t Tried
加入臉書:山姆伯伯工作坊

延伸閱讀:
臥推或伏地挺身,手肘與軀幹夾幾度呢? 
■ 單手臥推也是核心訓練動作

鍛練下肢肌力最好的7個動作

$
0
0

強化下肢不單只是進行一些深蹲,您必須訓練下肢所有的肌肉,包含股四頭肌、臀肌、腿後側肌及有助於移動及穩定下肢的較小肌肉群。鍛練這些肌肉群,您需要幾種動作來訓練您的最大肌力單腳肌力穩定度甚至是活動度。這樣的方法讓您成為一為更全面的運動員,同時減少傷害的風險。MBSC訓練機構的創辦人 Mike Boyle 建議以下7個下肢肌力動作,將它們整合到你原本的訓練菜單中,讓您下肢訓練更有效果。

1. 六角槓硬舉(Trap Bar Deadlift)

六角槓硬舉是Boyle最愛的雙肢動作,喜愛的呈度更甚於深蹲及傳統的硬舉。因為它結合了深蹲及硬舉二者的好處。他說:「You get Squat mechanics with Deadlift benefits.」動作強化強關節、下肢同時也建構上背、下背及握力。如果您想要強壯的背及厚實的上肢,不要再觀望了。

2. 單腳硬舉(Single-Leg Deadlift)

註:也有人稱這動作為滑步划蹲舉(Skater Squat

這是六角槓硬舉的單腳版本,但它不是設計用來舉大重量,是用來改善單腳肌力及穩定度。對於有下背疼痛或是舉大重量硬舉有問題的人來說,它是一個很好的變化式。Boyle說「徒手或是每手持5磅的重量,只要進行10次,下肢就非常有感覺。」

3. 後腳抬高蹲(Rear-Foot-Elevated Split Squat)

通常它被稱為保加利亞分腿蹲,Boyle 建議負荷大的重量來進行。Boyle 讓他的運動員每邊持120磅的啞鈴(總共240磅)來進行這個動作,但運動員很難扛400磅的重量進行傳統的深蹲。(參考「兩側性缺失」的介紹)

4. 單腳直膝硬舉(Single-Leg, Straight-Leg Deadlift)

後腳抬高蹲是膝主動的動作,而這動作是髖主動的動作,它補充了後腳抬高蹲不足的地方,讓臀肌及大腿後側有更多的鍛練。同樣,您可以增加負荷,對於改善核心控制及平核是很好的動作。

5. 滑板弓箭步(Slideboard Lunge)

若我只能做一個動作,可能是這個動作。因為您要將身體往前拉,需要更多臀肌及大腿後側的參與。若您沒有滑板,你可以把腳放在任何可以滑的東西上,比方說,在踩在毛巾上,在光滑的表面上進行。

6. 單腳蹲(Single-Leg Squat)

 有時,光是自身體重,最強的運動員在進行這個動作也會遇到困難,問題並不是缺乏肌力,而是缺乏活動度及穩定度。如果您把這動作加到課表中,您能發展出更好的下肢控制及穩定度,這對於防止ACL受傷特別重要。

7. 高腳杯深蹲(Goblet Squat)

高腳杯深蹲似乎無處不在,這是教導人如何做深蹲最好的方式之一。如果您能正確地進行這個動作(啞鈴接觸在胸口、手肘觸碰大腿),表示學會下蹲的技術了。

--- (原文網站附影片)

附帶一提:深蹲/硬舉可以改善(預防)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全文來源:Strength Training 7 Best Lower-Body Strengthening Exercises
加入臉書:山姆伯伯工作坊

高腳杯深蹲 vs 前蹲舉

$
0
0

前負荷深蹲變化式需要更多的核心、股四頭肌及上背肌力。前負荷式深蹲常見的有高腳杯深蹲及前蹲舉(還有一個技術性較高的Kettlebell Rack Squat),以下介紹:

高腳杯深蹲(Goblet Squat)是教初學者學習深蹲很好的動作,主要的重點不在於重量,它是一個很棒的熱身動作,同時對於專注於Time Under Tension及較高反覆次數時,它是很好的選擇。要漸進到更高的重量時,它是比較艱難的。因為是前負荷,對於所有人幾乎都很容易。

前蹲舉(Front Squat)需要顯著的協調性、核心肌力、背部剛性及全部的下肢肌力。這是一個更強調股四頭肌的深蹲變化動作,而前蹲舉通常允許蹲的更低。但對於許多舉重員來說,持槓會出現困難。

高腳杯的好處之一是教導選手「上背的覺知(Awareness)」。看看下面的照片(高腳杯深蹲 vs 前蹲舉),高腳杯深蹲會讓闊背肌及中背更易於收緊。

高腳杯深蹲雖然非常適合初學者,但我發現,比起其它動作變化,雖然重量更輕、姿勢良好,它卻導致更多的背部疼痛。因為重量所持的位置離身體質心更遠,重量會將身體往前拉。下方的圖,綠色表示重量的中心,而藍色表示操作者的質心。

文章來源:Front Squat vs. Goblet Squat
加入臉書:山姆伯伯工作坊

學習髖關節鉸鏈的方式:PVC水管

$
0
0

Hip Hinge(中文譯:髖關節鉸鏈)在「膝蓋不要超過腳尖的迷思」有提到,它是人體十分重要的基礎動作,當您在接觸硬舉、壺鈴擺盪、爆發力動作等,一定會認識到它。使用PVC管來協助身體找到適點的排列是最為常見的教學方式之一。PVC管約130公分即夠用。

雙手將PVC管貼住身體後側,讓「頭、上背及屁股」三點貼在PVC管上,而Hip Hinge的動作為「屁股後坐、上半身順勢前傾,膝蓋不往前,脊椎保持中立(PVC三點貼住身體)」。

常見的二個錯誤為:

✖ 下背過度屈曲(Excessive Lumber Flexion)/圓背

 膝蓋主導的動作(Knee Dominated Pattern)/膝蓋彎曲

以下有詳細的動作示範(正確與錯誤的):

影片網址:http://youtu.be/gwN_nXKVXXI

 

使用彈力帶來增減動作強度

$
0
0

長版環狀彈力帶可以協助肌力訓練的動作,不管是增加負荷(Band-Resisted)或是減少負荷(Band-Assisted),而在Tony Gentilcore的網站上有分享許多的動作,山姆整理如下。

✔ 高腳杯式深蹲 
◎ Band-assisted Squat
◎ Band-resisted Squat

✔ 壺鈴硬舉 
◎ Band-assisted Deadlift
◎ Band-resisted Deadlift
◎ Band-resisted Swing (壺鈴擺盪)

✔ 槓鈴臥推
◎ Band-assisted Bench Press
◎ Band-resisted Bench Press

✔ 肩推
◎ Band-resisted Overhead Press

✔ 引體向上
◎ Band-assisted Pull-up
◎ Band-resisted Pull-up

✔ 反式划船
◎ Band-assisted Inverted Row
◎ Band-resisted Inverted Row

✔ 伏地挺身
◎ Band assisted Push-ups
◎ Band-resisted Push-ups

文章來源:Innovative Ways to Include Bands In Your Training
加入臉書:山姆伯伯工作坊

側棒式的變化動作

$
0
0

棒式增度困難的方式,在之前有分享過「[MIKE BOYLE 頂尖表現] 建構核心之棒式變化式」,而側棒呢?對於身邊沒有器材的人來說,側棒髖外展的動作是個不錯的選擇,若手邊有啞鈴、彈力帶、凳子等器材的人,或許可以參考以下非屈曲的動作:

■ 延伸閱讀:
訓練臀中肌的側棒髖外展動作
被高估的核心訓練動作-棒式(PLANK)與側棒(SIDE PLANK)

✔ 下肢墊高的側棒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EL91jIf4mik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r4yMtDnN6ls

✔ 側棒抬膝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JF_tIOmMJ2Q

✔ 負重式側棒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l5S__ceaFsI

✓ 側棒式划船

可以利用彈力帶、滑輪機等來提供身體垂直的拉力,身體必須抵抗這個拉力以維持中立,可以設定《划船的次數》或是將彈力帶拉到身體以靜態維持的方式來進行。拉力不用大,而是有帶給身體挑戰即可。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1Y_PZbGFN3s

✓ TRX 側棒式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LjIHa3J2hw4

---

山姆比較傾向《非屈曲、非扭轉》的動作,所以列出以上的動作供大家分享。

 

使用PVC管自學髖關節鉸鏈動作

$
0
0

Hip Hinge 中文翻譯為「髖關節鉸鏈」的動作,它是人體十分重要的基礎動作,當您從地上把東西搬起來、跳躍(搶籃球、排球的殺球等)或是接觸肌力與爆發力動作如硬舉、壺鈴擺盪、爆發力動作時,少不了髖關節鉸鏈的動作。

在做教學時,一般會使用PVC管來協助身體找到適合的排列方式:「利用雙手將PVC管貼住身體後側,讓頭、上背及屁股三點貼在PVC管上」而髖關節鉸鏈的動作為「屁股往後推、上半身順勢前傾(PVC管三點貼住身體),膝蓋不往前,小腿是垂直地面。

動作上,幾個要注意的地方:

× 抬頭
在做動作時,把頸椎看成是脊椎的延伸,不建議看鏡子或抬頭,建議《縮下巴 & 頭後縮》。

× 駝背
在做動作時,不要駝背,要挺胸&縮肩胛。

× 凹下背
在做動作時,脊椎順著髖關節屈曲的角度而前傾,但有人會誤解為屁股往後坐但上半身盡可能保持自立,所以就會變成凹背(尤其是下背)的姿勢。事實上,脊椎是順著髖關節屈曲的角度而前傾,髖關節屈曲愈大,上半身前傾的角度自然就會愈大,上半身不要抗拒前傾;另外一個出現凹下背的狀況就是核心(尤其是腹部)沒有縮緊。因此在做動作時,除了上半身”順勢”前傾外,縮腹也是重點。 

另一個常出現的情況就是膝蓋彎曲(前推);有的人屁股往後坐的同時也膝蓋前推(事實上,這蹲的動作模式);有的人則只有膝蓋彎曲:

學習【髖關節鉸鏈】的動作的方式是膝蓋在不鎖死.不彎曲.自然放鬆的情況下動用髖關節(屁股),當您做對的話,屁股及大腿後側會有股明顯的張力(拉扯感)。有的人沒有感覺是因為膝蓋過多的彎曲,這時候可以藉由二種方式來協助您學習:

✓ 讓膝蓋抵住臥推凳

若有臥推凳的話,直接讓膝蓋頂住凳子上,在做動作時,膝蓋被檔住沒辦法往前移動;若沒有凳子的話,看有沒有桌子或是箱子,腳尖盡可能貼住箱子,防止膝蓋過多動作的產生。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2lHamIPidrc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aLeDUIm33b4

✓ 腳尖踩在木條上

另一種方式是前腳掌踩在5公分以上的木頭或槓片上,讓小腿處於充分伸展的情況(足背屈角度處於極限),這會使得膝蓋無法前推,防止您做出蹲的動作模式(Squat Pattern)。前腳掌的木頭愈高,小腿的伸展愈明顯,膝蓋能前推的幅度就愈少,而就山姆的經驗,木頭在5公分以上,膝蓋幾乎就無法前推了。

---

以上個人經驗分享,感謝麻豆李諾諾教練。


[soma system] 花生球的應用方式

$
0
0

在soma system的網頁上有分享"Double Track Roller"的操作方式,操作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在花生球上,有放鬆頭部後方、上背、大腿後側、臀中肌、TFL、臀大肌、小腿骨外側。部份動作若覺得頭部懸空會不適,可以頸部躺在瑜珈磚上或是手臂上。

下背放鬆
上背放鬆
股四頭(大腿前側)放鬆
小腿放鬆
IT Band 放鬆
頭部及頸椎

網站也有提供PDF版本的冊子,有興趣可以自行下載《Double-Track-Roller-technique-sheet》。

下肢二合一動作:後腳抬高蹲+RDL

$
0
0

Tony Gentilcore 教練介紹將二個動作《後腳抬高蹲》及《RDL》結合成一個動作,他會教此動作用於"訓練時間有限"或是想要進行一些挑戰性動作的客人;而他傾向將次數放低,每邊進行4~6次(事實上您是進行二個動作,所以每邊是進行8~12次)。

因為這是二合一的動作,你需要的重量比起想像的還輕。在操作的過程中,盡可能保持肋骨原本的位置,同時保持軀幹的剛性。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dBblZSA71MI

 

啞鈴版本之六角槓硬舉

$
0
0

沒有六角槓,能不能換成啞鈴做成類似於六角槓硬舉的動作模式呢?可以的,啞鈴搭配階梯或者跳箱就可以達成,可以利用可調式的階梯或跳箱依照每個人的身體能力來調整適當的高度。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cdyp97SLrpI

後跨步的漸進動作

$
0
0

後跨步(Reverse Lunge)結合了肌力、活動度及平衡的動作,而在「前跨步與後跨步的深入比較」文章中有提到,Reverse Lunge 更容易學習、能承受更大的負荷。可以身穿加重背心、手持啞鈴/壺鈴、槓鈴等方式來進行。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VCh-d0n065g

由於動作中有重心轉移的成份,比起分腿蹲動作它更需要控制能力,可能對有些人來說,在動作控制上會面臨問題。有一個提供身體"穩定"的方式,可以讓後腳採滑板/滑盤或抹布來進行。往後滑時,後腳提供給身體額外的穩定;站立時,減少後腳的回拉輔助,而是盡量以前腳來讓身體站直。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6eOD9OGimwc

在《後腳抬高蹲的漸進模式》中有提到,分腿蹲接下來可以漸進到後腳抬高蹲,這是一種漸進方式。若在操作後腳抬高蹲的動作有困難或是沒有適合的椅子或器材,也可以嘗試這樣的漸進:

① 分腿蹲
② 滑步式後弓步
③ 後弓步

以上供參考。

硬舉的三個訣竅(中文字幕)

伏地挺身的變化動作(肩膀)

$
0
0

伏地挺身除了改變肢體數量(單手離地、單腳離地等)、寬度(窄臥推、寬臥推、前後手滑板等)、高度(手抬高、腳抬高)及負重(加重背心、鐵鍊)之外,可以有什麼變化動作呢?變化動作其實相當多,以下提供三個增加肩膀變化的版本:

✔ Yoga Push-up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HvghDKEkT6w

✔ T-Pushups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9ZvjePKKFu0

✔ Push Up to Rows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vpB-ad8ezFE

Cuban Press (古巴上推、肌肉抓舉)

$
0
0

Cuban Press 又有人稱 Muscle Snatch(肌肉抓舉),動作順序可以分解為直立高拉(也有人做聳肩式)、外旋及過頭上推,主要是用來訓練肩外旋肌群,改善肩胛的穩定度。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DXUQU6LiQK4

Joe D 教練修改了這個動作,將動作分解為:「聳肩(Drag Shrug)、 外旋(External Rotation)、Y型上推( Y-Press)、離心放慢下放( Eccentric Lateral Raise)」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EMwA266_Nx4

 


除了側棒式之外,還有什麼核心訓練動作?

$
0
0

側棒(Side Plank)是一個身體《抵抗側向屈曲》的核心訓練動作,這類的動作,除了躺在地上的側棒式之外,單邊負重的農夫走路也有鍛練到核心抗側向屈曲的能力,山姆整理幾個影片與大家分享:

影片分享:https://youtu.be/TwXF4jExN18

影片分享:https://youtu.be/W4zgT-a16Bs

影片分享:https://youtu.be/BJTUbMTbiHE

影片分享:https://youtu.be/EqdCGl_O2gg

蛤蜊式(迷你環狀彈力帶阻力式)

$
0
0

不管是反覆類型的運動項目(如:跑步、自行車)為了避免ITBS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女性為了讓臀部更加有曲線、或者運動前的軟組織啟動(喚醒),經常都能看到【蛤蜊式】動作;一般會透過彈力帶來提供阻力。有的民眾會反應臀部沒感覺?反而是股四頭肌(膝蓋周圍的肌肉)感覺比較痠。

山姆提供一個動作建議,讓臀部進行所謂【預張:預先讓臀部肌肉產生張力】的動作:「讓大腿往身後移動,與軀幹呈一直線或是更後方,臀部在這個位置時,可能更易於感覺到用力。可以試著讓手放在臀部的側邊,提醒身體出力的地方。」

動作的原則是,腰部以上維持穩定,臀部在動作時,不會連同腰部一起轉。頸部的話,可以躺在手臂上,或是使用瑜珈磚給予頭部支撐。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vQUrREjPSYs

胸椎90/90轉體與蠍子式有何不同?

$
0
0

《蠍子式(Scorpion)》與《胸椎 90-90 旋轉》有什麼不同呢?

先來看《胸椎90-90旋轉》,在文章《胸椎活動度的重要性及改善方式》有提到,主要是穩定臀部及下肢,讓他們維持在中立的位置,而旋轉來自於胸椎,因為胸椎與腰椎是相連的,所以胸椎在轉動時,也會連帶影響到腰椎,但主要的焦點是放在胸椎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GsC77V9ihGU

蠍子式動作呢?在《如何改善轉體/轉肩及保護下背》有提到。動作主要由下肢及臀部來帶動旋轉。由於臀部的轉動幅度並不小,腰椎(下背)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跟著扭轉,但胸椎(上背)是盡量貼地不動的,所以變成有點類似在扭下背的情形。

這樣不好?在相鄰關節假設中提到,腰椎主要需要加強穩定度,而不是活動度,所以依據假設來看,這個動作不是這麼適當。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ZGWoRArl50U

有人提到,在胸椎轉體時,脊椎會出現「」的聲音,這是正常的嗎?就目前了解是無害的,除非當下有造成【疼痛】。比較建議的方式是在進行轉體前,先使用滾桶或花生球來放鬆僵緊的上背與脊椎兩旁的肌群(這過程脊椎可能也會出現”啪”的聲音),再來進行轉體動作,或許您會覺得比較順暢舒服一點。

※ 延伸閱讀:為什麼關節會發出啪啪聲?常常折手指會得關節炎嗎?

友人邱建華物理治療師分享:

個人淺見,如果以功能性來說,我倒是很推崇這個蠍子式作為運動前準備,但會慢慢做,主要是為了熱軀幹的旋轉穩定,而且就軀幹的動作模式來說,其實不用太擔心這樣會扭腰椎神麼的(除非做很快又逼到超過角度極限),因為旋轉動作模式都是整體的。另外更具功能性的方法就是從手開始往後rolling。

要是仔細觀察一個人的旋轉動作,就算是上身固定下身先動,也不是馬上扭腰椎的,如果有好的骨盆-腰椎穩定,主要的旋轉角度還是會從胸腰交界開始﹑,一路往上由胸肋提供旋轉空間。這個動作可以有效率地去熱提供旋轉動作的軀幹肌肉。

90/90我到覺得因為動作難度低,作為熱開軀幹旋轉動作相關軟組織跟胸肋關節是沒問題的,但就很少熱到動作控制。

重點是:慢慢做

 

為什麼鴿式會伸展到梨狀肌?

$
0
0

為什麼瑜珈的鴿式會伸展到《梨狀肌(Piriformis)》呢?梨狀肌不是髖關節的外旋肌群嗎?內旋才能伸展到梨狀肌,不是嗎?關於這個問題,很有趣,之後寫的深蹲文章,山姆會再提到它。

從解剖位置,梨狀肌是髖外旋肌群沒錯;但當髖關節屈曲約 60度之後,它的功能會相反,變成髖內旋。以下圖示來至《Pigeon Legs, Hips and the Piriformis》,用圖來解釋可能會更清楚。下圖為從右邊髖關節後方看進去的圖,紅色繩代表梨狀肌

A的圖示是解剖位置或站立時,梨狀肌的位置。當紅色繩縮短/收縮時,髖關節會外旋。而在B的圖示,髖關節屈曲成90度,當紅色繩縮短/收縮時,髖關節會內旋。

再附上影片,或許您會更加清楚: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vGZPw6ARj0s

所以應該能夠了解,為什麼瑜珈的鴿式可以"伸展"到梨狀肌了。

進行鴿式伸展時,膝蓋會不適?

$
0
0

在「為什麼鴿式會伸展到梨狀肌?」有提到鴿式,而《膝蓋內側不適是正常的嗎?》”不正常”。鴿式是用來改善髖關節屈曲時,髖外旋的柔軟度,我們要做的是去旋轉股骨(大腿),而不是旋轉脛骨(小腿)。當髖關節很緊繃時,但又為了讓身體塞進鴿式這個動作時,小腿就被迫要旋轉,這時膝蓋內側的壓力就無可避免了。

可以如何調整呢?有幾種方法:

一.髖關節很緊不適服,坐不下去,可以拿瑜珈磚放在臀部下方,可能會比較舒服(參考影片50秒處開始)

二.髖關節很緊,後方的腳很緊,或者下背有壓力,可以試著在桌邊或床邊進行(參考下方影片)

三.小腿與大腿的角度不要這麼大,可以縮小角度,讓小腿更接近鼠蹊部(一樣參考下方影片)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eTgbDgm5Yas

或許也可以換姿勢,如坐姿或是躺在地上進行。下方是躺在地上進行的影片,將腿往身體方向抱的過程中,若膝蓋內側開始要出現壓力時,就應該停止將大腿往身體方向拉了。若手抱不到,可以拿個毛巾來輔助。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Z6AA_W5zjzM

Viewing all 8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